当前,襄阳发展势头强劲,经济总量保持全省第二位、全国50强,已步入由5000亿元向7000亿元跨越的关键阶段。
前方标兵奔跑如风,身后追兵紧追不舍……向7000亿元跨越,必然是一个逆水行舟、滚石上山的过程,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各级党员干部必须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以“拼抢实”的状态和作风,在各方面争先进位,在各领域开拓奋进,在高质量的前提下做到“能快则快”。
要聚焦产业链补短板强弱项,着力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各级要把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作为推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引领作用,依托特色产业园区优势,系统梳理产业链、供应链图谱,并聚焦短板弱项缺项,强化以企招企、以商招商,引进一批产业链条上的关键企业、重要项目,实现强链、延链、补链、建链,进一步提高资源要素的近地化配套率。在这个过程中,各级要把敢于解放思想、善于“无中生有”,作为抓先机、补短板,强化既有优势的关键之招,在主动瞄准时代发展大势和产业发展趋势,自觉对标对表先进制造业集群的基础上,立足襄阳自身优势,积极引进一批头部企业,加快形成一批引领性强、带动性大、成长性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比如,可以考虑联合十堰、随州打造全球知名的汽车零部件配套基地,推动产业实现大的跨越和提升。
要加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各级要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化科技创新动力机制、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改革,发挥襄阳华中大研究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研究院等创新平台作用,促进政府、企业、科研院所各司其职、各尽其能,通过科技活动形成更多科技成果,把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要让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承接创新成果的主体,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激发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要持续解放思想,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各级要把产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核心支撑,加快县域市场主体培育,增加抓项目的强度、抓招商的热度、抓发展的力度,积极推进块状经济、网状经济、民营经济,结合本地资源状况、交通区位、产业结构等综合因素,因地制宜打造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特别是要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全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要在打造“一县一品”“一业一品”特色产业基地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精深加工企业。
编辑:李明